学会使用过敏药,《组胺H1受体拮抗剂合理应用专家共识(2025)》解读!

在日常生活中,过敏就像一个 “不速之客”,常常突然出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诸多困扰。从皮肤瘙痒起疹,到鼻子喷嚏不断,再到眼睛奇痒难耐,这些变态反应性疾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7 – 99 岁人群中荨麻疹终身患病率为 7.3%,成人慢性荨麻疹患病率为 2.6% ;1 – 12 月龄婴儿特应性皮炎患病率达 30.5% ;成人变应性鼻炎患病率为 8.1% ;6 – 12 岁儿童变应性鼻炎患病率达 28.6%  。而组胺 H1 受体拮抗剂,作为治疗这些疾病的常用药物,就像一位默默守护的 “卫士”。2025 年发布的《组胺 H1 受体拮抗剂合理应用专家共识》,更是为我们科学用药指明了方向,今天就带大家深入了解一下!

image
image

组胺 H1 受体拮抗剂:作用机制大揭秘

组胺,这个在 1907 年被发现的物质,是变态反应的重要介质。当我们接触到过敏原,比如花粉、尘螨等,它们与免疫球蛋白 E(IgE)结合,就会激活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出组胺。组胺就像一个 “捣乱分子”,与人体内的 H1 受体结合后,会引起血管扩张、血浆外渗和平滑肌收缩,导致局部风团、血管性水肿等过敏症状,还会在大脑中影响我们的警觉性和清醒度。

而组胺 H1 受体拮抗剂的作用机制,就是通过直接竞争性结合组胺 H1 受体,或者使组胺 H1 受体处于非活化状态,就像给 “捣乱分子” 戴上 “枷锁”,阻断其作用,从而发挥抗过敏的药理作用。并且,部分组胺 H1 受体拮抗剂还能通过两种途径发挥抗炎作用,从多个方面 “打击” 过敏反应。

组胺 H1 受体拮抗剂:分类与特点

组胺 H1 受体拮抗剂按照化学结构可分为 7 类,又可分为第一代和第二代。 第一代拮抗剂脂溶性高,容易通过血脑屏障,就像 “不受控制的快递员”,进入大脑后会导致中枢镇静作用,引起嗜睡、疲倦等不良反应,还可能影响我们的警觉性、认知和学习能力。第二代拮抗剂亲水性较高,不易通过血脑屏障,对中枢影响小,其中比拉斯汀和非索非那定更是对中枢神经系统影响最小,是相对更安全的选择 。

图片

组胺 H1 受体拮抗剂临床应用

荨麻疹:不同病程,不同对策

急性荨麻疹发病急,在去除病因的基础上,首选标准剂量的第二代组胺 H1 受体拮抗剂,如西替利嗪。如果症状控制不好,可根据病情加量或联合其他药物,必要时还可加用组胺 H2 受体拮抗剂或短程糖皮质激素。

慢性荨麻疹则需要每天规律用药,不能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线治疗同样是标准剂量的第二代拮抗剂,若 1 – 2 周不能有效控制症状,可联合其他拮抗剂或增加剂量至最高 4 倍标准剂量,但超剂量使用前一定要获得患者知情同意,有心脏疾病史、合并用药史或低钾血症的患者更要慎重,需专科会诊。若最高剂量治疗仍无应答或不耐受,可加用奥马珠单抗。症状完全控制后,还需维持治疗一段时间再逐步减停药物。

变应性鼻炎:分级治疗,注重预防

急性期轻中度变应性结膜炎,推荐使用兼具组胺 H1 受体拮抗与肥大细胞稳定双重作用的局部滴眼液,如奥洛他定滴眼液,临床数据显示其缓解眼部瘙痒症状的疗效显著优于 0.025% 酮替芬 。严重或频发者可联合口服第二代组胺 H1 受体拮抗剂。但要注意,第一代拮抗剂可能因其抗胆碱能作用加重闭角型青光眼病情,所以这类患者要避免使用。

特应性皮炎:辅助治疗,联合用药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外用糖皮质激素是一线治疗方法。口服组胺 H1 受体拮抗剂主要用于瘙痒的辅助治疗,尤其是伴有其他部位变应性疾病的患者。对于伴有睡眠障碍的患者,可短时间使用第一代拮抗剂,但因其对睡眠质量和学习认知能力有影响,不推荐长期使用。而且,不推荐单独使用口服组胺 H1 受体拮抗剂,也不推荐外用该类药物。

变应性结膜炎:局部与全身联合治疗

急性期轻中度变应性结膜炎,推荐使用兼具组胺 H1 受体拮抗与肥大细胞稳定双重作用的局部滴眼液,如奥洛他定滴眼液,临床数据显示其缓解眼部瘙痒症状的疗效显著优于 0.025% 酮替芬 。严重或频发者可联合口服第二代组胺 H1 受体拮抗剂。但要注意,第一代拮抗剂可能因其抗胆碱能作用加重闭角型青光眼病情,所以这类患者要避免使用

组胺 H1 受体拮抗剂不良反应与应对

常用组胺H1受体拮抗剂在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的剂量建议
常用组胺H1受体拮抗剂在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的剂量建议

(一)中枢神经系统抑制

第一代拮抗剂容易引起中枢抑制,导致镇静、嗜睡、疲倦等,就像给大脑 “按下暂停键”,影响我们的日常活动和工作学习。所以,高空作业者、驾驶员、精密机械操作人员和学生应尽量选择第二代拮抗剂,并注意个体差异,即使是常规剂量无镇静作用的药物,高剂量使用时也可能出现这些不良反应。

(二)心脏毒性

部分组胺 H1 受体拮抗剂可阻断心脏离子电流,造成 QT 间期延长等心律失常,尤其是过量使用或与 CYP450 同工酶 CYP3A4 抑制剂联用时风险更高。像阿司咪唑和特非那定就曾因心脏毒性问题被撤市或停用。有心脏病风险因素的患者,如伴有 QT 间期延长、低钾血症,或正在使用 CYP3A4 酶抑制剂的患者,应谨慎使用,尽量选择不经过或很少经过肝代谢的拮抗剂,并请心内科医生会诊。

(三)肝肾功能影响

多数第二代组胺 H1 受体拮抗剂需经肝脏代谢,并经由肾脏和肠道排泄。患者同时使用需要经肝脏 CYP 酶代谢的药物时,可能会导致组胺 H1 受体拮抗剂的血药浓度升高。肾功能损害的患者服用经肾脏排泄的拮抗剂时需要降低药量。临床医师会根据不同拮抗剂的代谢和排泄途径,调整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的用药剂量。

(四)其他不良反应

此外,组胺 H1 受体拮抗剂还可能引起体重增加、抗胆碱能效应(如口干、便秘、尿潴留等)、抗肾上腺素能作用(如外周血管舒张、直立性低血压和头晕等),以及感觉异常、水肿、失眠、转氨酶升高等不良反应,虽然发生概率因药物而异,但也需要我们注意。

特殊人群用药:小心谨慎,精准选择

儿童患者

儿童的身体发育尚未成熟,肝脏解毒能力差、血脑屏障通透性高、肾功能不完善,所以在选择组胺 H1 受体拮抗剂时,安全性是首要考虑因素。第一代拮抗剂不推荐常规用于儿童,仅在特殊情况下慎用,新生儿和 6 个月龄以下的婴儿也需慎用。6 个月龄及以上的婴儿可选择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等地氯雷他定或非索非那定;2 岁及以上儿童还可选择酮替芬、赛庚啶或氯雷他定;咪唑斯汀、比拉斯汀或卢帕他定仅适用于 12 岁及以上的儿童。同时,要注意不要用葡萄柚汁给孩子送服卢帕他定、比拉斯汀和非索非那定这三种药物。

妊娠期、哺乳期患者

妊娠期女性使用组胺 H1 受体拮抗剂需谨慎权衡风险与收益。妊娠早期应避免使用,妊娠 3 个月后可根据病情酌情应用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 B 级推荐药物,但要尽量避免联合用药。哺乳期时,大部分组胺 H1 受体拮抗剂可以进入乳汁,所以不推荐使用,备孕女性也应停用该类药物至少 5 – 7 个半衰期后再妊娠。

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往往合并疾病多,同时服用多种药物的情况也较为常见,这可能影响抗组胺药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第一代拮抗剂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且与其他药物联用时可能增强这些不良反应,因此不推荐用于老年患者。老年患者更适合使用第二代组胺 H1 受体拮抗剂。

用药禁忌与相互作用:细节决定安全

对组胺 H1 受体拮抗剂本身或辅料过敏的患者应当禁用。在药物相互作用方面,与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物或酒精合用,可能会产生协同作用,增强中枢抑制效果;与有抗胆碱能作用的药物合用,会增加抗胆碱能作用;经肝脏代谢的拮抗剂与肝药酶抑制剂合用时,可能导致心脏毒性不良反应增加。此外,在进行皮试前应当停服组胺 H1 受体拮抗剂,因为它可能掩盖皮试症状,造成假阴性结果,部分拮抗剂还可能掩盖某些耳毒性药物的毒性症状。

组胺 H1 受体拮抗剂虽然是治疗过敏的 “得力助手”,但我们一定要科学、合理地使用它。在用药前,一定要详细了解自身情况,遵循医生的指导,切勿自行随意用药、停药或调整剂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对抗过敏的道路上,既有效控制症状,又能保障用药安全,让健康常伴左右!如果大家还有关于组胺 H1 受体拮抗剂或过敏治疗的其他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哦!

有兴趣的病友可以查看原文:

【腾讯文档】组胺H1受体拮抗剂合理应用专家共识 https://docs.qq.com/pdf/DUVFQT0p3U29qSExR

图片


由于微信最近的功能变动为了保证第一时间收到公众号消息,大家记得把公众号设置为星标。640641

特应性皮炎患者的关爱家园
特应性皮炎患者的关爱家园
扫码关注AD家园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AD家园微信公众号
图片
扫码加入AD家园病友微信群
扫码添加AD家园管家助手
扫码添加AD家园管家助手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