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遗传和生理数据为AD是终生疾病的观点提供了有力支撑[4]。父母亲等家族成员有过敏性疾病史是本病的最强风险因素,多种基因参与影响AD患者皮肤屏障功能及免疫平衡[5,6,7]。研究发现,Filaggrin等基因突变导致的皮肤屏障功能障碍,使外界环境物质易于侵入表皮而启动Th2型炎症[8],进一步破坏皮肤屏障功能[9]。
环境因素,包括微生物及常见过敏原(如尘螨、空气污染,有机化合物、食品添加剂等),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难以避免,都可能通过上述途径诱发和加重疾病[10]。
皮肤被认为是导致疾病慢性发展的窗口,使疾病反复,恶性循环[11]。AD皮损和外观正常皮肤常伴有皮肤菌群紊乱[12],导致代谢等功能异常[13],促进了皮肤炎症的进展。反复搔抓则会促使角质形成细胞产生炎症介质,导致自身抗原释放,产生针对自身抗原的IgE,使皮肤炎症加重和持续[14]。
此外,大量证据表明,即便当AD患者症状改善后,那些看似恢复正常的、无皮损症状的皮肤其实并非真的“正常”[15]。事实上,无皮损的AD皮肤处于亚临床炎症状态,易诱使AD复发,需要长期持续管理,“积极主动”地去干预。
度普利尤单抗,可阻断IL-4和IL-13的生物学作用,对成人中重度AD具有良好疗效,配合外用药物及保湿剂可用于长期维持治疗。
- 基因及生理特征决定了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皮肤疾病,病程长,需要长期治疗。
- AD的治疗是一场持久战,AD的长期管理需注意远离过敏原,坚持日常皮肤管理、关注药物治疗安全性,并过渡到主动维持治疗,同时重视患者心理健康。

2. Allergy. 2012; 67(8):969–975.
3.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5; 136(1):190–192 e193.
4. Dermatol Clin. 2017 July ; 35(3): 291–297.
5. Nat Genet. 2015; 47(12):1449–1456.
6. J Allergy (Cairo). 2015; 2015:902359.
7. 中华皮肤科杂志,2020,053(002):81-88.
8.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7,139 (4S):S65-S76.
9.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4,134(4):792-799.
10. J Allergy Clin Immunol. 1995 Sep;96(3):302-18.
11.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9,143(6):2108-2119.
12. J Invest Dermatol, 2019,139(8):1779-1787.
13.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9,143(6):2108-2119.
14. J Invest Dermatol,2020,140(2):370-379.
15. Allergy,2009:64:276-278.
16. 重庆医学, 2017(46):446-447.
有效期:2023年8月6



请勿重复进群


加入#中国AD之家#患者微信群


群号:1102465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