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源性AD与内源性AD

 
 
外源性AD与内源性AD
外源性AD与内源性AD
 

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可分为不同的亚型。亚型分类的参考指标包括临床表现、皮肤屏障状态、血清IgE水平、伴发疾病以及种族、年龄、性别及疾病缓急等。

 

近年的研究表明,AD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包括T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倾向性)也可作为AD分型的参考指标。免疫功能状态参与AD的致病过程,以其为参考指标而进行的AD亚型分类将有助于AD治疗方法的选择 – 如是否选择细胞因子靶向治疗,因为不同的AD亚型背后有不同的细胞因子参与,AD的亚型分类也使AD个体化药物治疗成为可能。根据IgE水平可将AD分为外源性(Extrinsic,IgE升高)和内源性(Intrinsic,IgE正常)1。其临床特征如下:

 

Part.1

 

 

 

定义

外源性和内源性AD的定义是基于是否存在针对环境过敏原的特异性IgE抗体,环境过敏原通常包括尘螨、屋尘螨(D)和粉尘螨(DF)等。血清总IgE值与过敏原特异性IgE状态呈显著相关关系,因此通过测定血清总IgE水平作为判定外源性或内源性AD的标准,低于150-200kU/L为内源性AD,高于400kU/L则为外源性AD 2-3

Part.2

 

 

 

在AD患者中的比例

根据文献报道,内源性AD约占AD病人的10-45%,不同国家的调查结果有所差异。外源性AD vs内源性AD的比例在德国儿童AD中为73% vs 27%;匈牙利成人AD病人中为88% vs 12%;13-37岁荷兰AD病人中为78.2% vs 21.8%;韩国AD病人中为80% vs 20%4另外,内源性AD病人中女性占比较高,约为76.5%,原因尚不清楚5

Part.3

 

 

 

在成人AD和儿童AD中的差异

外源性AD通常发病较早,初次发病始于婴儿期或儿童期早期;而内源性AD在儿童中的发生率则高于成人。来自德国的研究显示,有1/3的儿童AD患儿为内源性,女性患儿更为常见。由于婴幼儿时期免疫功能的发育尚不成熟,因此以IgE升高为特征的外源性AD少于成人,甚至可以推测,婴幼儿时期IgE正常的内源性AD实际可能分为二种类型-真正的内源性AD,以及外源性AD的IgE正常水平阶段。研究也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内源性AD的比例会逐渐降低6

Part.4

 

 

 

皮肤屏障功能改变

与健康人相比,外源性AD患者的经皮失水(TEWL)增加,皮肤表面水份减少,而内源性AD患者的TEWL和皮肤表面水份含量则维持正常范围。提示外源性AD患者的屏障功能受损,导致对外部抗原的过敏反应风险增加7

Part.5

 

 

 

FLG突变情况

FLG基因功能缺陷突变是重要的AD遗传易感因素。在皮肤分化过程中,FLG基因产物被丝氨酸蛋白酶裂解成单体,并进一步降解成天然保湿因子。FLG缺陷导致天然保湿因子形成减少,过敏原经皮转移增加,导致AD的发生。日本的研究发现,IgE正常的AD患者中FLG突变率仅为5-9%,而IgE升高的AD患者FLG突变率高达33-44%,提示外源性AD患者的FLG突变几率比内源性AD更为常见8

Part.6

 

 

 

免疫功能状态

众所周知,AD是一种皮肤2型炎症性疾病。但研究表明,外源性AD和内源性AD的细胞因子倾向性是不同的。外源性AD患者2型细胞因子(IL-4,IL-5及IL-13等)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水平升高,皮损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颗粒蛋白及趋化蛋白染色更强;而内源性AD则相对较低。内源性AD患者Th1信号(IFN-r、CXCL9、CXCL10等)更强,Th17/Th22激活更显著9-10

 

外源性AD与内源性AD
外源性AD患者的皮肤屏障功能紊乱与2型免疫状态密切相关。因FLG基因缺陷导致皮肤角质层受损后,蛋白质抗原更容易穿透皮肤进入皮下,诱发免疫细胞产生IL-4和IL-13并导致免疫炎症反应,而IL-4和IL-13又反过来进一步抑制FLG的表达,形成恶性循环。研究显示,外源性AD患者皮损局部应用蛋白抗原刺激可进一步促进Th2反应。

 

总之,特应性皮炎是多种因素-包括内在的和外在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涉及先天皮肤屏障功能障碍,机体免疫功能尤其是Th2型免疫细胞功能失调,皮肤微生物菌群的改变等因素。外源性及内源性AD亚型在发病机制上可能具有不同的途径和特征,就如同由外而内(outside-in)和由内而外(inside-out)假说一样。这种差异-尤其是相关炎性细胞因子的差异也为未来AD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明确靶标。

 

目前,多种细胞因子受体相关生物制剂及JAK抑制剂已经获批用于成人及儿童AD的治疗,其临床疗效是否与AD不同亚型有关,如何在提高疗效的同时降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风险,都有待更多的临床实践和研究。

 

 
外源性AD与内源性AD
 
参考文献

 

  1. Tokura Y. J Dermatol Sci. 2010 Apr;58(1):1-7.
  2. Schmid-Grendelmeier P, et al. Allergy 2001;56: 841-9.
  3. Yamaguchi H, et al.J Dermatol Sci 2013;72:240-5.
  4. Tokura Y et al. Allergol Int. 2022 Jan;71(1):14-24
  5. Mori T, et al. Br J Dermatol 2009;162:83-90.
  6. Folster-Holst R, et al. Allergy 2006;61:629-32.
  7. Choi SJ, et al. J Korean Med Sci 2003;18:93-6.
  8. Yamaguchi H, et al. J Dermatol Sci 2013;72:240-5.
  9. Park JH, et al.Br J Dermatol 2006;155:778-83
  10. Miraglia del Giudice M, et al.Allergy Asthma Proc 2006;27:451-5.

 

#顽固性湿疹就是AD

扫描下方二维码

外源性AD与内源性AD
外源性AD与内源性AD
外源性AD与内源性AD
加入#中国AD之家#患者微信群

请勿重复进群

 

外源性AD与内源性AD
外源性AD与内源性AD
添加AD患者小助理

加入#中国AD之家#患者微信群

请注明:AD患者进群

 

外源性AD与内源性AD
外源性AD与内源性AD
#中国AD之家#患者QQ群

群号:1102465325

期待您的加入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