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聊一个有趣的话题:湿疹会长在哪些奇怪的地方?

我认识一位病友姑且称之为A,A君得湿疹也好些年了饱受痛苦。他的患病部位特别尴尬在肛门处(学名肛门湿疹)别看面积不大但是相当折磨人。据A说为了治疗这一块湿疹,知名的医院都去过,用过各种外用药,现在在吃JAK口服药乌帕替尼;但是还是反反复复,因为工作久坐,每当夏季的时候,出汗刺激就加重,痒起来还没法挠严重时会渗液,又痒又痛坐立难安非常的痛苦。前几天A君群里聊天说他的湿疹治好了,原来是合并真菌感染,因为症状跟湿疹像又不好检测一直没测过真菌,现在使用抗菌药以后已经不吃口服药了也不痒了,真是可喜可贺的一件事。

笔者最近秋季换季复发加重了,这次新发部位在眼睑甚至外耳道都长了湿疹,可能大家想不到竟然耳道里面也会得湿疹。

湿疹都会长在哪些部位?

湿疹可以出现在全身几乎任何部位,有一些常见的“高发区”,除了表皮,甚至皮下也会得,比如咱们常见的汗疱疹就是皮下湿疹。

汗疱疹
汗疱疹

1. 头面部

  • 面部湿疹(额头、脸颊、下巴、眼睑等)是婴幼儿和成人最常见的部位之一,常因护肤品、洗发水等刺激引发。
  • 头皮湿疹(头皮屑样或红斑样)常伴有瘙痒,属于头面部的延伸。
  • 耳部湿疹(耳轮、耳后皱襞、外耳道)常表现为红斑、渗液、结痂,常见于对金属或耳饰过敏者。

2. 颈部与皱襞

  • 颈部湿疹(颈侧、颈后)皮肤皱褶多、易出汗,易受刺激。
  • 皱襞部湿疹(如耳后、腋下、肘窝、膝窝的皮肤褶皱)也是屈侧皮肤常见的发病区。

3. 四肢屈侧

  • 肘窝湿疹(屈肘部位)是儿童期的典型部位。
  • 膝窝湿膝窝湿疹**(屈膝部位)同样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 手腕、踝关节的屈侧皮肤也常出现湿疹,尤其在接触性湿疹中更为突出。

4. 手部

  • 手部湿疹(指背、指尖、掌面、手背)是成人最常见的部位之一,常因肥皂、洗涤剂或金属接触引起。
  • 指甲周围湿疹(甲床、甲旁)属于手部湿疹的细分表现,常伴有甲板变形。

5. 足部

  • 足部湿疹(足背、足底、脚踝)常因鞋材、出汗或接触性刺激出现。

6. 小腿/胫前

  • 小腿湿疹(胫前或胫侧)在成人尤其是有静脉曲张者中常见,慢性期可出现肥厚、色素沉着。

7. 乳房

  • 乳房湿疹(乳头、乳晕及周围皮肤)多见于哺乳期妇女,表现为红斑、糜烂、渗出。

8. 生殖器及会阴

  • 阴囊湿疹(阴囊、阴茎根部)急性期水肿、糜烂,慢性期肥厚、色素加深。
  • 女阴湿疹(大小阴唇)剧痒、皮肤肥厚。
  • 肛门湿疹(肛周)表现为红斑、浸润、皲裂,常伴强烈瘙痒。

9. 脐部

  • 脐部湿脐部湿疹**(脐窝)可出现鲜红或暗红斑块,伴有渗液、结痂。

10. 胸部、腹部、背部、臀部

  • 这些部位的躯干湿疹(胸、腹、背、臀)虽不如四肢屈侧常见,但在成人和老年人中仍可出现,常因衣物、局部药物或过敏原刺激。

11. 其他特殊部位

  • 腋下湿疹(腋窝)与除臭剂或衣物摩擦有关。
  • 脊柱/背部皮肤皱襞(如肩胛部)在皮脂缺乏性湿疹中常见。

不同年龄的常见位置

  • 婴幼儿:面部(额头、脸颊、下巴)和头皮最常见。
  • 儿童:2岁后较多出现于颈项和肘窝、腘窝、手腕掌侧、脚踝部位。
  • 青少年/成人:手足(俗称四弯风)、面部(尤其是眼睑)、颈部、胸背以及生殖器部位更常见。

不同性别的差异

有趣的是男女某些部位发病率也不同,比如手部湿疹在女性患者中发病率更高,这跟做家务长期接触洗洁精等都有关系,所以手部湿疹也称之为“主妇手”。

另外面颈部湿疹在女性患者中更常见,与面部皮肤较薄、化妆、体内激素变化都有关系。另外就是紫外线,是面颈部的最常见加重因素,一定要做好防晒

核心差异:发病率与发病阶段

年龄阶段
男性特点
女性特点
婴幼儿期(0-2岁)
发病率更高,约为12%-15%,显著高于女性的8%-10%
发病率相对较低,症状多以面部、头皮湿疹为主
儿童期(3-12岁)
发病率逐渐下降,与女性差距缩小
发病率缓慢上升,开始接近男性水平
青春期及成年期
发病率持续降低,成年后约为3%-5%
发病率反超男性,成年后约为5%-7%,且更易慢性反复发作

次要差异:发病部位的细微不同

受生理结构、生活习惯(如衣物穿着、毛发分布)影响,男女的高发部位存在细微区别,尤其在成年后更明显。

  1. 男性高发部位
    • 躯干(尤其是胸背部)、四肢伸侧(如手肘、膝盖外侧):与男性皮脂腺分泌较旺盛、运动后出汗多相关,摩擦和汗液刺激易诱发症状。
    • 头皮、耳后:男性短发更易暴露头皮,洗发水残留或汗液刺激可能加重局部炎症。
  2. 女性高发部位
    • 四肢屈侧(如手腕内侧、脚踝、大腿内侧):与女性常穿紧身衣物(如牛仔裤、针织衫)导致的局部摩擦、不透气有关。
    • 颈部、锁骨区域:女性佩戴项链、围巾等饰品,或使用护肤品、香水时,化学物质接触易引发局部过敏和炎症。
    • 眼睑、面部:成年女性因化妆、使用护肤品频率高,接触性刺激或过敏风险更高,易出现眼周湿疹、面部红斑。

差异对护理的指导意义

  • 男性:重点保持胸背、头皮清洁,选择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运动后及时洗澡并涂抹保湿霜;
  • 女性:减少眼周、颈部的化妆品使用,选择无香料、无酒精的护肤品,避免紧身衣物长期摩擦四肢屈侧。

不同部位的治疗策略

避免“一刀切”用药导致效果不佳或刺激皮肤的问题。核心原则是:根据不同部位的皮肤厚度、屏障脆弱程度、是否暴露等特点,调整药物剂型、强度和护理重点,尤其是面部、褶皱处、手足等特殊部位需格外注意。

一、面部及黏膜部位:优先“温和低刺激”,禁用强效药物

面部(包括眼周、口周)、颈部、外阴等黏膜及薄嫩部位,皮肤屏障最脆弱,易受药物刺激,治疗需严格控制药物强度和剂型。

关键要点
具体方案
药物选择
1. 外用糖皮质激素:仅可选弱效激素(如0.05%地奈德乳膏、0.1%氢化可的松乳膏),连续使用不超过7-10天。
2. 首选非激素药膏:如他克莫司软膏(0.03%浓度,尤其适合儿童)、吡美莫司乳膏,安全性更高,可长期维持。
护理重点
1. 清洁:用32-38℃温水轻洗,避免用洁面产品;
2. 保湿:选无香料、无酒精的医用保湿霜(如凡士林、神经酰胺霜),可以选择专门的“面霜”;
3. 防晒:选物理防晒(如氧化锌、二氧化钛成分),避免化学防晒剂刺激。
禁忌
禁用中强效激素(如糠酸莫米松、卤米松),避免出现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禁止使用含酒精、香精的护肤品或清洁产品。

二、躯干及四肢伸侧:可按需用“中效激素”,侧重“保湿+减少摩擦”

躯干(胸背、腹部)、四肢伸侧(手肘、膝盖外侧)皮肤厚度中等,屏障功能相对稳定,适合常规治疗,但需避免摩擦刺激。

关键要点
具体方案
药物选择
1. 急性期(红肿、瘙痒明显):用中效激素(如0.1%糠酸莫米松凝胶、0.025%丙酸氯倍他索乳膏),连续使用不超过2周;
2. 慢性期(干燥、脱屑):激素药膏与非激素药膏交替用(如周一至周五用激素,周末用他克莫司),减少激素依赖。
护理重点
1. 衣物:选宽松的纯棉衣物,避免化纤、羊毛材质摩擦皮肤;
2. 保湿:洗澡后3分钟内涂保湿霜(厚度约1-2mm),锁住水分;
3. 避免抓挠:可戴棉质手套(尤其夜间),防止抓挠加重皮损。
特殊注意
胸背部若因出汗多加重症状,可在洗澡后用温和的爽身粉(如玉米淀粉成分),减少汗液刺激,但需避开破损皮肤。

三、四肢屈侧及褶皱处:警惕“真菌感染”,选“清爽剂型”

四肢屈侧(手腕内侧、脚踝、大腿内侧)、腋窝、腹股沟等褶皱部位,皮肤薄、不透气,易出汗且摩擦多,不仅要治皮炎,还需预防继发真菌感染。

关键要点
具体方案
药物选择
1. 首选“弱效激素+抗真菌成分”复方药膏(如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兼顾抗炎和防真菌;
2. 若仅为单纯皮炎,用弱效激素(如地奈德乳膏),避免用油性剂型(如软膏),防止闷汗。
护理重点
1. 保持干燥:洗澡后用柔软毛巾轻轻吸干水分,避免用力擦拭;
2. 减少摩擦:穿宽松的平角内裤、七分裤,避免褶皱处皮肤贴合;
3. 透气:尽量穿短袖、短裤,或在褶皱处夹棉质纱布,帮助通风。
风险提示
若出现皮损边缘清晰、有白色鳞屑,可能是继发真菌感染,需及时停用单纯激素药膏,改用抗真菌药物(如联苯苄唑乳膏)。

四、手足部位:强化“角质修复”,避免“接触刺激”

手、足皮肤角质层厚,易因频繁接触水、洗涤剂、鞋子摩擦等加重症状,治疗需兼顾“去角质”和“保护屏障”,必要时可以“封包”,方便药物渗透效果更好。

手部封包示意图
手部封包示意图
关键要点
具体方案
药物选择
1. 急性期(红肿、水疱):用中效激素乳膏(如糠酸莫米松乳膏),若角质厚可先涂药膏后用保鲜膜封包1-2小时(夜间),促进药物吸收;
2. 慢性期(干燥、皲裂):先用含尿素的药膏(如10%-20%尿素乳膏)软化角质,再涂激素或非激素药膏。
护理重点
1. 手部:做家务时戴双层手套(内层棉质、外层橡胶),避免接触洗洁精、洗衣粉;洗手后立即涂护手霜(选含凡士林、羊毛脂的厚重型)。
2. 足部:穿透气的真皮鞋,避免塑料鞋;每天换袜子,袜子选纯棉材质;皲裂处可贴“创可贴”保护,避免摩擦出血。
禁忌
手足避免用酒精消毒或频繁洗手,防止角质层进一步受损;皲裂严重时禁用强效激素,避免加重皮肤萎缩。

总结:核心治疗原则

  1. 剂型匹配部位:薄嫩部位(面部、褶皱处)用乳膏/凝胶(清爽),厚角质部位(手足)用软膏(滋润);
  2. 激素强度分级:面部/黏膜用弱效,躯干/四肢用中效,手足厚皮处短期用中强效;
  3. 护理优先于用药:所有部位都需做好“清洁(温和)+保湿(足量)+防晒/防摩擦”,减少诱因比单纯用药更重要。
    做个小调查,看看大家都长在哪些部位?

由于微信最近的功能变动为了保证第一时间收到公众号消息,大家记得把公众号设置为星标。640641

特应性皮炎患者的关爱家园
特应性皮炎患者的关爱家园
扫码关注AD家园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AD家园微信公众号
图片
扫码加入AD家园病友微信群
扫码添加AD家园管家助手
扫码添加AD家园管家助手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