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特应性皮炎日(World AD Day)定于每年 9 月 14 日,旨在提升公众对特应性皮炎(AD)的认知,普及诊疗知识并推动皮肤健康管理。该节日自 2018 年设立,通过科普活动与公益项目呼吁社会关注患者需求。
今年是第八个特皮日,今年的主题是:“我们的皮肤,我们的旅程(Our Skin, Our Journey)”,揭示了患者在不断发展的疾病中的生活经历。它还强调了他们在争取更好护理的持续斗争中的日常斗争。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以皮肤干燥、剧烈瘙痒及湿疹样皮损为特征,85%-90%患者发病年龄小于 5 岁。我国 1-7 岁儿童患病率达 12.94%,1 岁以下婴儿患病率达 30.48%。患者常伴随过敏性鼻炎、哮喘等共病,诊疗需结合家族史及血清学指标,长期管理强调皮肤保湿、规范用药及过敏原控制。
值得欣慰的是,过去一年,特应性皮炎领域迎来了诸多突破性进展:权威指南迭代升级、国产新药降价惠民、新靶点研究不断突破…… 每一项变化,都为患者带来了更精准的治疗方案与更光明的康复希望。今天,我们就来全面盘点这些 “里程碑式” 的进步。
从“天价药”到“可及药”,更多患者能用上“止痒利器”
-
国产原研创新药本维莫德乳膏(商品名:泽立美)零售价格从 980 元/支降至 360 元/支,降幅达 63%。 -
度普利尤单抗(达必妥 ®) 价格迎来新一轮调整,医保续约后单支价格降至 1508 元(300mg)和 1105.6 元(200mg),较 2023 年降幅达 30%,进一步减轻患者负担。 -
司普奇拜单抗(CM310) 作为国产首款 IL-4Rα 单抗单支价格:1812 元/支(300mg 规格)患者援助计划(PAP)买二赠一,折算后单价约 1208 元/支。
值得一提的是司普奇拜单抗和泽立美司都已经通过国家医保目录调整的初步审查,如无意外可以进入 2026 年医保目录,届时还会降价。
指南更新
一、国际权威指南更新
-
美国皮肤病学会(AAD)指南(2025 年 6 月) 核心推荐:首次将中国创新药泽立美(本维莫德乳膏)列为全年龄段 AD 患者的“强烈推荐(Strong Recommendation)”药物。 推荐依据:基于全球 1000 多例患者临床试验,证实其 8 周 EASI-75 应答率 54.4%、IGA 痊愈率 46.2%,儿童应答率高达 83.9%,且安全性优异(无严重不良反应)。 -
日本特应性皮炎管理指南(2024 年版) 更新重点:新增 5 种新药(包括 IL-4Rα 抑制剂、JAK 抑制剂等),强调生物制剂在难治性 AD 中的应用。 -
加拿大局部治疗共识(2025 年) 核心原则:推荐阶梯式外用治疗,优先使用非激素类免疫调节剂(如他克莫司)联合润肤剂,减少激素依赖。 -
欧洲 AD 指南(2025 年更新版) 治疗目标:明确全身治疗适用人群(如中重度瘙痒、广泛皮损),细化 IL-4Rα 抑制剂(如度普利尤单抗)与 JAK 抑制剂的优先级。
二、 国内指南与共识进展
我国已实现对全年龄段 AD 患者的全覆盖——从婴幼儿、成人到老年群体,各阶段诊疗均有标准化指南参考,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更精准、更系统的支撑。
-
《特应性皮炎的全程管理共识》(2025 年 7 月) 发布机构: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等。核心内容:全病程管理强调“诊前-诊中-诊后”闭环管理,包括患者教育、标准化诊疗流程及长期随访。治疗目标:降低 7 年复发率(当前 75.9%),通过生物制剂维持治疗减少复发。 -
《中国儿童特应性皮炎专病门诊建设及标准化病案管理专家共识(2025 版)》 重点方向:推动儿童 AD 专病门诊标准化建设,规范诊疗路径。提出“医患共同决策”模式,结合生长监测与心理干预。 -
《老年特应性皮炎临床治疗问题的专家共识》 特殊性:针对老年患者(>60 岁)的皮肤屏障修复、合并症管理(如糖尿病)及药物安全性(避免长期激素)提出具体方案。 -
《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2025 版)》 (征求意见稿),诊断简化:优化“张氏标准”(皮损面积+过敏史+实验室检查),提升临床实用性,治疗分层:明确生物制剂(如度普利尤单抗)为一线选择,JAK 抑制剂用于难治性病例。
特应性皮炎重要指南/专家共识(可点击链接阅读)
-
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2020 版) -
组胺 H1 受体拮抗剂合理应用专家共识(2025)》解读 -
特应性皮炎瘙痒管理专家共识 -
度普利尤单抗治疗特应性皮炎专家共识 -
系统 Janus 激酶抑制剂治疗特应性皮炎专家共识 -
特应性皮炎的全程管理共识 -
老年特应性皮炎诊疗专家共识(2023 版) -
中国中重度特应性皮炎诊疗临床路径专家共识 -
中重度特应性皮炎分层个体化系统治疗专家共识 -
特应性皮炎中西医结合诊疗路径专家共识(2024 年) -
特应性皮炎治疗药物应用管理专家共识(2024 版) -
美国儿科学会(AAP)儿童湿疹(特应性皮炎)皮肤护理的指南解读 -
儿童皮肤源性慢性瘙痒管理指南解读 -
功效性护肤品在儿童特应性皮炎中的应用指南 -
慢性手部湿疹诊治指南:国际专家共识
药物靶点进展
目前上市药物靶点分布:
系统用药方面:靶点还是以 IL-4Rα 为主,小分子口服药主要以 JAK 为主。
外用药方面:新靶点芳香烃受体(AhR)调节剂,JAK 靶点
在研药物靶点分布:
新靶点:主要集中在 OX40,TSLP,TYK2 靶点。 另外新药呈现单靶点向双靶点甚至三靶点的趋势。
-
IL-4/IL-13 通路抑制剂,代表药物,司普奇拜单抗(康悦达 ®)、度普利尤单抗(Dupixent®),阻断 IL-4 和 IL-13 与 IL-4Rα 受体的结合,抑制下游炎症因子释放(如 TARC、IgE),改善 Th2 型炎症反应。 -
IL-13 单抗(国内未上市):曲罗芦单抗(Tralokinumab)、来瑞组单抗(Lebrikizumab)作用机制,特异性结合 IL-13,抑制其与受体结合,减少角质细胞异常分化和炎症因子释放 -
IL-31 单抗(国内未上市):奈莫利珠单抗(Nemolizumab)一种靶向白介素 31 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通过特异性抑制 IL-31 细胞因子信号传导,参与结节性痒疹的炎症、表皮分化改变和纤维化(皮肤组织硬化)。 -
jak 口服药:艾伯维的乌帕替尼缓释片(Upadacitinib,商品名:瑞福 ®),辉瑞的阿布昔替尼(Abrocitinib,商品名:希必可 ®),国产原研恒瑞医药的硫酸艾玛昔替尼片(艾速达 ®)。 -
外用药:芦可替尼代表的 Janus 激酶(JAK)1/JAK2 抑制剂,泽里美(本维莫德)为代表的芳香烃受体(AhR)调节剂。
特应性皮炎药物呈现了百花齐放的激烈竞争阶段,国内外大厂都在扎堆进行相关的临床试验。

做好护理还是重中之重
作为患者来说,药物需要用,但是预防做好护理预防复发才是重中之重。护理牵扯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此前多个文章中都提到了预防复发问题:“痒”无止境?掌握特应性皮炎诱发因素,远离复发困扰。阶梯用药问题:外用激素&非激素药及护肤品的阶梯用药方法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日常护理的核心是修复皮肤屏障、减少刺激、预防复发,需从皮肤护理、环境调整、饮食管理、生活习惯等多维度综合注意,以下是具体事项:
一、皮肤护理:修复屏障是核心(重中之重)
皮肤屏障受损是特应性皮炎的关键问题,所有护理需围绕“保湿、温和清洁、避免刺激”展开,具体如下:
-
清洁:温和为主,避免过度清洁 -
频率:急性期(瘙痒/红肿时)可 2-3 天洗 1 次;稳定期(无明显不适)每天 1 次即可,避免频繁洗澡破坏皮脂膜。 -
水温:控制在32-37℃(接近体温),过热的水会加重皮肤干燥、刺激瘙痒(避免用热水烫洗止痒,会短暂缓解但后续加重炎症)。 -
产品:选无皂基、无香精、无防腐剂的温和洁肤产品(如标注“敏感肌专用”“低敏配方”的沐浴露/洁面乳),避免用强力清洁的皂类、磨砂膏。 -
方式:洗澡时用“拍洗”代替“搓揉”,时间控制在 5-10 分钟,洗完后用柔软毛巾轻轻按压吸干水分(不摩擦皮肤)。
-
-
保湿:足量、及时,选对产品 -
时机:洗完澡后3 分钟内涂抹保湿霜(此时皮肤含水量最高,锁水效果最好);白天可根据皮肤干燥程度补涂 1-2 次,尤其活动后、空调房内。 -
产品选择:优先选霜剂(质地厚重)或软膏(含油脂多),比乳液(水分多、油脂少)锁水更强;成分上选含“神经酰胺、透明质酸、泛醇、尿囊素”等修复屏障的成分,避免含酒精、香精、色素、羊毛脂(部分人过敏)的产品。 -
用量:足量涂抹,以皮肤表面形成“薄而均匀的保护膜”为宜(如面部每次约黄豆大小,全身需按压式涂抹覆盖,避免反复揉搓)。
-
-
止痒:科学缓解,避免抓挠 -
避免抓挠:抓挠会进一步破坏皮肤屏障,形成“瘙痒-抓挠-炎症加重”的恶性循环,瘙痒时可轻拍皮肤,或用凉毛巾(不冰)冷敷 1-2 分钟缓解。 -
药物辅助:急性期瘙痒明显时,可在医生指导下用弱效糖皮质激素软膏(如氢化可的松乳膏) 或非激素类抗炎药膏(如他克莫司软膏、吡美莫司乳膏),避免自行用强效激素或“偏方药膏”(可能含不明刺激成分)。
-
二、环境调整:减少外界刺激因素
特应性皮炎患者皮肤敏感,环境中的温度、湿度、过敏原等易诱发症状,需注意:
-
温度与湿度:保持温和湿润 -
温度:室内温度控制在22-25℃,避免过热(高温会加重皮肤出汗、刺激瘙痒),外出时避免长时间暴晒(紫外线可能诱发炎症,需涂温和的物理防晒霜,如含氧化锌的防晒产品)。 -
湿度:用加湿器将室内湿度维持在**50%-60%**,干燥环境(如秋冬、空调房)会加速皮肤水分流失,加重干燥脱屑;加湿器需每周清洁,避免滋生霉菌(霉菌也是常见过敏原)。
-
-
减少接触性刺激 -
衣物:选100%纯棉材质(柔软、透气),避免化纤、羊毛、羽绒等材质(易摩擦刺激皮肤,或引发过敏);衣物需宽松,不穿紧身衣(减少皮肤压迫、摩擦);洗涤时用“无香精、无荧光剂”的洗衣液,洗后彻底漂洗(残留洗涤剂会刺激皮肤),且衣物需晒干(避免阴干滋生霉菌)。 -
接触物:避免接触肥皂、洗洁精、消毒液等化学制剂(做家务时戴棉质手套,内层可戴薄塑料手套隔离,但不建议长时间戴,避免手部出汗闷热);家具、地毯、窗帘等定期清洁,减少尘螨(尘螨是特应性皮炎常见过敏原,每周用 55℃ 以上热水清洗床品、地毯)。
-
三、饮食管理:规避明确过敏原,不盲目忌口
特应性皮炎与食物过敏有一定关联(约 30%儿童患者可能因食物诱发)但需科学判断,避免“过度忌口”导致营养不均衡:
-
明确过敏原:优先通过检查+食物激发试验 -
食物激发试验:若怀疑某食物(如牛奶、鸡蛋、海鲜、坚果、芒果等)诱发症状,可记录“饮食日记”:记录每天吃的食物及皮肤反应(如吃后 1-2 天是否出现瘙痒加重、红肿),连续记录 2-4 周,初步排查可疑食物; -
确诊需在医生指导下做“过敏原检测”(如皮肤点刺试验、特异性 IgE 检测),但检测结果需结合临床症状(部分检测阳性者实际吃后无反应,无需盲目忌口)。
-
-
饮食原则:均衡、清淡,避免刺激 -
若明确对某食物过敏,需严格避免(如牛奶过敏可换深度水解蛋白奶粉或氨基酸奶粉,鸡蛋过敏可先尝试蛋黄,无反应再逐步尝试蛋白); -
不明确过敏原时,无需盲目忌口,保证蛋白质(如瘦肉、鸡肉、豆制品)、维生素(新鲜蔬菜、水果,避免芒果、菠萝等易刺激水果)、膳食纤维摄入; -
避免吃辛辣、过烫、过咸的食物(如辣椒、火锅、腌制品),这类食物可能刺激皮肤血管扩张,加重瘙痒和炎症。
-
四、生活习惯:规律作息,减少诱因
-
作息与情绪:避免熬夜、减少压力 -
规律作息:保证每天 7-8 小时睡眠,熬夜会降低免疫力,加重皮肤炎症(夜间是皮肤修复的关键时段,睡眠不足会影响皮肤屏障修复); -
情绪管理:焦虑、紧张、压力大等情绪会通过神经内分泌影响皮肤状态,诱发或加重瘙痒(“痒-焦虑-更痒”恶性循环),可通过运动(如散步、瑜伽,避免剧烈运动出汗过多刺激皮肤)、听音乐等方式缓解压力。
-
-
其他注意事项 -
避免吸烟(包括二手烟):烟雾中的有害物质会刺激皮肤,加重炎症反应; -
避免饮酒:酒精会扩张血管,加重皮肤红肿、瘙痒,且可能影响药物代谢(若正在用药); -
及时处理感染:特应性皮炎患者皮肤屏障受损,易继发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或真菌感染(如头癣、体癣),若皮肤出现“脓疱、渗液、结痂加重”,需及时就医(避免自行涂药延误治疗)。
-
五、关键提醒:遵医嘱治疗,不盲目用偏方
特应性皮炎是慢性疾病,需长期管理,切勿轻信“偏方”(如草药泡澡、激素药膏长期滥用),以免加重皮肤损伤或引发副作用。若出现以下情况,需及时就医:
-
急性期:皮肤红肿、渗液、瘙痒剧烈,影响睡眠; -
稳定期:症状反复频繁(每月发作多次),或皮损范围扩大; -
出现继发感染:皮肤有脓疱、疼痛、发热等症状。
医生会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制定“阶梯式治疗方案”(如轻度以保湿+非激素药膏为主,中度加用弱效激素,重度需口服药物或生物制剂),同时指导个性化护理方案,帮助控制病情、减少复发。
由于微信最近的功能变动为了保证第一时间收到公众号消息,大家记得把公众号设置为星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