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AD|别将特应性皮炎误判为脂溢性皮炎

特应性皮炎(AD)和脂溢性皮炎(SD)是两种常见的可以累及面部的皮炎,均具有瘙痒,并具有相似的皮损表现,当仅有面部症状时,在诊断上容易相互混淆。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慢性、痒疹性皮肤病,而脂溢性皮炎(SD)又称为脂溢性湿疹,是发生在皮脂溢出部位的一种慢性丘疹鳞屑性、浅表炎症性皮肤病[1]。二者都是多因素性皮炎,统称为内源性皮炎[2],但在流行病学、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等方面又有其各自特点[5],如果不慎误判,会给治疗带来不良后果,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与预后,因此要特别注意二者的区别。

 

No.01

脂溢性皮炎(SD)的诊断

SD好发于成人和婴儿,有皮脂溢出体质特点,疾病在皮脂溢出基础上发生,典型皮损为油腻性鳞屑性黄红色斑片,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通常自头部开始向下蔓延,常发生于皮脂溢出部位,如头面、躯干等皮脂腺丰富的区域[1]

 

解惑AD|别将特应性皮炎误判为脂溢性皮炎
图1.面部脂溢性皮炎

 

SD的发病往往较为局限,初发于头部,加重者可向面部、腋窝、上胸部、肩胛间部、脐窝、外阴部及腹股沟等处发展。初发皮损为毛囊周围炎症性丘疹,随病情发展,丘疹融合成大小不等的黄红色斑片,边界清楚,上覆油腻性鳞屑或结痂[1]

 
 
No.02

(AD)的诊断

AD主要根据家族或个人的“特应性”病史,及皮损特点来判断。在婴儿期呈急性或亚急性湿疹状,好发于面颊及额部,多为生后一个多月的婴儿;儿童期及青年期则为亚急性或慢性湿疹状,好发于四肢屈侧,特别是肘、膝窝;或呈痒诊性,则好发于四肢屈侧。根据发病年龄、皮损形态、分布部位、不同阶段病情变化等,有不同的诊断标准[1]。国内外广泛使用的有Hanifin-Rajka标准、Williams标准等[3]

 

表1. Hanifin-Rajka诊断标准

解惑AD|别将特应性皮炎误判为脂溢性皮炎
注:基本特征中3项或3项以上,加次要特征中3项或3项以上,即可诊断。

 

表2. Williams诊断标准

解惑AD|别将特应性皮炎误判为脂溢性皮炎
注:必须具有皮肤瘙痒史,加上次要特征中3项或3项以上,即可诊断。

 

Williams诊断标准简单易行,且特异性和敏感性与Hanifin-Rajka标准相似,更适用于临床实践需要,所以中国指南中推荐采用Williams诊断标准诊断 AD[4]

 
特应性皮炎具有发病年龄更小

瘙痒症状更严重等特点

我国一项多中心研究,对我国面部SD与AD的发病现状,与各自特点及两者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研究在全国13个城市的31家医院的皮肤科门诊进行调查,共收集472例患者,其中SD占191例(占比40.5% ) ,AD占281例(占比59.5% ) [5]。具体数据如下:

表3.面部 SD 与面部 AD 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解惑AD|别将特应性皮炎误判为脂溢性皮炎
 

表4. 面部SD及面部AD患者皮损类型情况比较

解惑AD|别将特应性皮炎误判为脂溢性皮炎
 

对比研究中面部SD和AD的研究结果(P值<0.05表示二者具有显著性差异):

  1. 性别上,SD患者女性所占比率显著高于面部AD患者。
  2. 年龄上,SD患者大多是成年人,而AD患者大多为未成年人,这与AD多在儿童期发病有关。
  3. 瘙痒是两种疾病的共同症状。但AD患者中重度瘙痒比例显著高于SD患者。瘙痒是AD诊断必备的临床特征[6],程度非常剧烈,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状况,瘙痒还可以促进疾病的发生、发展,出现”瘙痒-搔抓” 的恶性循环[7]。而SD的瘙痒往往为中度[8]
  4. 家族过敏史:AD患者的家族过敏性疾病史显著高于SD患者。
  5. 皮损:SD患者发生有鳞屑的皮损的比率显著高于AD患者,而AD患者皮肤干燥、抓痕、丘疱疹、糜烂、渗出、苔藓样变的比率显著高于SD 患者。
 

总结

 
综上所述,AD的其瘙痒程度较SD患者更为严重,且很多AD患者皮损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因此继发性损害如糜烂、渗出、抓痕及苔藓样变也比面部SD患者更为显著;面部AD患者的家族过敏性疾病史也显著高于SD患者[5]。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整体来说治疗难度高于SD,尤其是中重度AD患者治疗困难,近年来新型生物靶向制剂,如度普利尤单抗的上市为其治疗带来新的选择。因此切勿将AD误诊为SD,若患者有疑虑需及时就医,否则将延误病情,给工作和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733-742.
  2. Ramos-E-Silva M,Sampaio AL,Carneiro S.Red face revisited: Endogenous dermatitis in the form of atopic dermatitis and seborrheic dermatitis[J].Clin Dermatol,2014,32( 1) : 109-115.
  3. 张建中. 特应性皮炎的诊断标准发展及评价[J].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7, 50(1):67-69. DOI:10.3760/cma.j.issn.0412-4030.2017.01.025.
  4. Mehrbania M, Choopani R, Fekri A, et al. The efficacy of whey dermatitis in adults:a randomized, double -blind, placebo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J]. J Ethnopharmacol, 2015, 172:325 -332. DOI:10.1016/j.jep.2015.07.003.
  5. 钟珊等. 面部脂溢性皮炎及特应性皮炎调查及特点分析[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9, 18(6):601-604.
  6. 郝飞.特应性皮炎瘙痒的机制及对策[J].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 ,2016,33( 2) : 144 - 147,90.
  7. Chrostowska - Plak D,Salomon J,Reich A,et al. Clinical aspects of itch in adult atopic dermatitis patients[J]. Acta Derm Venereol,2009,89( 4) : 379 - 383.
  8. Naldi L,Rebora A. Clinical practice. Seborrheic dermatitis[J]. N Engl J Med,2009,360( 4) : 387 - 396.
 

MAT-CN-2118619

有效期:2023年8月20日

本编号仅作为对本文章所涉及的相关药物所属治疗领域科学和临床数据来源真实性的确认,不作为对本文章全部内容准确性、时效性和完整性的确 认和保证;本文章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为学术交流或了解医学资讯目的使用,不构成对任何药物或治疗方案的推荐和推广。本文章所含信息不应代替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的医疗建议。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