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AD|盘点易与AD发生混淆的其他皮炎湿疹类疾病

湿疹性皮疹的形成可能是多因素混合或叠加的结果。临床诊断需要详细询问病史、开展必要和相对全面的检查并拓展相关交叉知识,才能提高对皮炎湿疹类疾病的临床特征和病因的认识水平,才能减少非特异性诊断用词,比如“湿疹”;建立相对统一的疾病诊断流程,进一步规范皮炎湿疹类疾病的相关诊断用词,才能提高对特应性皮炎、接触性皮炎及其他临床特征/病因相对明确的湿疹性皮炎的诊断准确率。美国,日本和中国等多国指南[1]也都提及其AD需要与其他类型的湿疹、接触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等相互区分。

 

应与AD相鉴别的其他皮炎湿疹类疾病

 

1

脂溢性皮炎:是发生在皮脂溢出部位的一种慢性丘疹鳞屑性、浅表炎症性皮肤病。主要累及头皮、面部、躯干上部,皮疹特征为红斑性皮疹及油腻性鳞屑,伴不同程度瘙痒。马拉色菌可能在其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该病在HIV感染人群中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都有所增加 [2-4]。

2

钱币状皮炎:其特征是瘙痒性盘状或钱币状湿疹性斑块,通常发生在四肢伸侧,但也可能累及面部和躯干。钱币状皮炎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作为特应性皮炎、乏脂性皮炎疹和淤积性皮炎的一种皮疹表现[3]。

3

乏脂性皮炎:主要是由于皮肤水分丢失、皮脂分泌减少导致皮肤干燥,表皮及角质层有细小裂纹,裂纹处呈红色,类似“碎瓷”。此病多见于冬季,好发于老年尤其是胫前[2,3]。

4

感染性皮炎:曾称传染性湿疹样皮炎,是一种表现为红斑、丘疹、渗出等多形性皮疹的急性渗出性皮炎,常见于有较多分泌物的溃疡窦道、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腹腔造瘘开口的周围皮肤,发病机制可能与分泌物及其中细菌毒素的刺激有关[2,3]。

5

自体敏感性皮炎:是在远离湿疹或皮炎原发部位的其他部位发生湿疹性炎症,可能与机体对自身内部或皮肤组织所产生的某些物质致敏有关;可发生在原发性皮炎后的数天或数周,皮损分布趋于对称,瘙痒剧烈。淤积性皮炎、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急性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和感染性皮炎都是潜在的诱因。原发病灶好转后,继发病灶也自然减轻或消退[2,3]。

6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是皮肤对一种或多种物质发生IV型迟发性超敏反应而引起湿疹性反应;通常有一定时间的潜伏期,首次接触后不发生反应,经过1~2周后如再次接触同样致敏物才发病;皮损往往呈广泛性、对称性分布;易反复发作;可通过皮肤斑贴试验寻找可能的变应原[2,3,5,6],但要客观、科学地分析其结果意义。除了经典的湿疹性皮疹,ACD可出现包括多形红斑、紫癜、色素沉着等多种类型皮疹。由于临床上斑贴试验试剂种类的不足和医生对接触变应原的复杂性和交叉知识认识不足,此类疾病目前在临床上易被误诊为“湿疹”。

7

刺激性接触性皮炎(ICD):是由于急性或长期反复接触对皮肤有害的物质而引起的湿疹反应,皮损多限于直接接触部位,停止接触后皮损可消退。一些特殊类型,如慢性性累积性ICD等在临床上漏诊率比较高[3]。

8

光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是由直接涂抹在皮肤上或通过体循环被皮肤吸收的化合物的光产物引起。这些母体化合物常规条件下并不会诱发变态反应,但在紫外线暴露后可出现化学修饰则可引起过敏反应。这类皮炎通常需要进行光斑贴试验来验证或辅助诊断 [2,3,5,6]。

9

系统性接触性皮炎:是指已有接触致敏的个体,再次通过口服、透皮、静脉注射、吸入等方式接触同一变应原或具有交叉反应性变应原后引起的变应性炎症性皮肤病。常表现为湿疹性皮损,还可表现汗疱疹、既往斑贴试验部位加重、泛发性斑丘-水疱疹、唇炎、口周湿疹、口腔炎、血管炎、紫癜样皮损、多形红斑、荨麻疹、狒狒综合征等[7]。

 

参考文献

刘俊峰, 等.”亚洲地区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比较.”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30.07(2016):758-761.

S G O Johansson , Thomas Bieber, Ronald Dahl, et al. Revised nomenclature for allergy for global use: Report of the Nomenclature Review Committee of the World Allergy Organization, October 2003.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04 May;113(5):832-6.

朱学骏,孙建方 主译,《皮肤病理学——与临床的联系》第4版,2007,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171-189

张建中, 高兴华. 皮肤性病学,3版. 2015,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63-179

J Jones, D Hunter. Consensus methods for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 BMJ. 1995 Aug 5;311(7001): 376-80.

朱学骏,孙建方 主译,《皮肤病理学——与临床的联系》第4版,2007,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171-189

邓思思, 宋志强. 系统性接触性皮炎的临床研究进展[J].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21, 54(3): 270-272.

 

MAT-CN-2126008

有效期:2023年10月19日

本编号仅作为对本文章所涉及的相关药物所属治疗领域科学和临床数据来源真实性的确认,不作为对本文章全部内容准确性、时效性和完整性的确 认和保证;本文章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为学术交流或了解医学资讯目的使用,不构成对任何药物或治疗方案的推荐和推广。本文章所含信息不应代替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的医疗建议。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