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应性皮炎(AD)为一种慢性瘙痒性疾病,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最常发生于儿童,成人也可发生。急性期表现为红斑、水疱、渗出,伴有明显瘙痒,亚急性期及慢性期表现为皮肤干燥、脱屑、苔藓样变、干裂等,不同阶段的皮损可同时存在。病情较重的患者身体的任何区域均可受累。患者通常有特应性疾病病史,如过敏性鼻炎史、哮喘史、过敏家族史[6-7]。
接触性皮炎(CD)是皮肤或黏膜单次或多次接触外源性物质后发生的急性或慢性炎症反应(图1.①),可分为刺激性接触性皮炎(ICD)(图1.②)和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图1.③)[7-8]。

CD边缘清楚,累及暴露或接触部位,病程自限性,去除病因后1~2周可痊愈,避免接触物则不再复发,可与AD的皮损弥漫性、病程慢性、主要累及身体屈侧进行鉴别[9]。

目前的研究已经确定AD是接触性致敏的一个危险因素,对多种(3种或3种以上)致敏原存在过敏反应;同时一些研究也表明AD患者对特定接触致敏原的患病率增加,包括金属(如镍、钴、铬)、香料、菊科植物、防腐剂(如氯己定)、润肤剂(如羊毛脂)、局部药物(如新霉素)、表面活性剂和橡胶等,日常生活应注意避免接触[11-13]。
- AD与CD的鉴别诊断主要基于起病前是否有接触史,以及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与体征。
- 接触致敏原在AD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AD患者可行斑贴试验排查过敏原。
- AD患者对于已知特定过敏原,日常生活应注意避免接触。

2.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2019,33(8):1569-1576.
3.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2020,34(3):542-548.
4. 中华皮肤科杂志,2020,053(002):81-88.
5. 中华皮肤科杂志,2017,50(11):784-789.
6. Adv Exp Med Biol,2017,1027:21-37.
7. 皮肤科学通报,2020,37(2):233-236.
8.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9,262(07):108-112.
9. 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2016,033(002):160-168.
10. Dermatitis,2016,27(4):186-192.
11. Contact Dermatitis,2009,61(1):22-30
12. Br J Dermatol,2013,169(3):611-617.
13. J Dermatol Sci,2013,72(3):240-245.
有效期:2023年6月24日
本编号仅作为对本文章所涉及的相关药物所属治疗领域科学和临床数据来源真实性的确认,不作为对本文章全部内容准确性、时效性和完整性的确认和保证;本文章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为学术交流或了解医学资讯目的使用,不构成对任何药物或治疗方案的推荐和推广。本文章所含信息不应代替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的医疗建议。